核心期刊投稿 “时间管理”:SCI/EI/ 南北核审稿周期差异与投稿节奏规划

刘缘芝

对于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及企业研发者而言,核心期刊投稿的时间窗口直接关系到职称评定、项目结题与学术成果转化的成效。实践中,不少人因对审稿周期预判偏差、投稿节奏规划失当,导致成果错过关键节点,陷入被动。事实上,不同类型核心期刊的审稿机制与周期存在显著差异,精准把握其规律并科学规划节奏,是提升投稿效率的核心前提。本文结合多渠道数据(含期刊官方说明、第三方统计报告及调研结果),系统解析 SCIEI、南北核的审稿周期特征,并以 “2025 6 月前获取录用通知为目标,提供2024827兼具参考性与灵活性的时间规划方案,同时客观标注数据适用范围与潜在变量。

一、核心期刊审稿周期全景解析:数据与底层逻辑

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受评审机制、学科属性、期刊定位、稿件量等多重因素影响,时长差异本质是学术评价标准、流程复杂度及资源配置的综合体现。以下数据综合自万维学术 2024 年统计报告(覆盖理、工、医、人文社科等 12 个学科,样本量 1200 + 期刊)、《农业机械学报》2025 年公开审稿流程说明(理工科核心期刊典型案例)及腾讯新闻 2024-2025 年人文社科期刊调研(样本量 300 + 国内核心期刊),聚焦 投稿至录用全流程关键节点,同时标注数据局限性。

(一)国际核心期刊:SCI EI 的周期分化

国际核心期刊因评审体系成熟度、收录类型(期刊 / 会议)及分区定位不同,周期呈现 层级差异显著、期刊与会议分离的特点,且不同学科间存在一定波动。

1. SCI 期刊:JCR 分区与学科属性共同决定周期

SCI 期刊的审稿周期与 JCR 分区直接相关,核心差异体现在外审专家数量、评审标准严格度及修改轮次上,同时需注意学科间的周期差异(如生命科学类期刊周期通常长于数学类)。

一区 / 二区期刊:平均周期 6-12 个月(数据覆盖工程技术、生命科学、化学等学科,人文社科类 SCI 顶刊周期可能延长至 10-14 个月)。这类期刊多为学科顶刊,通常需邀请 3-5 位国际同行评审,单轮外审耗时 2-3 个月;且 70% 以上的稿件需经历 1-2 轮大修,每轮修改与再审周期约 1-2 个月。以工程技术领域顶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为例,初审需 3-5 个工作日,通过后进入外审阶段;若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如 2 位专家同意录用、1 位反对),需补充 1 位评审专家,周期可能延长 1-1.5 个月。

三区 / 四区期刊:平均周期 3-6 个月(交叉学科期刊除外,如 环境 - 材料交叉领域四区期刊,因审稿人匹配难度大,周期可能延长至 6-8 个月)。评审流程相对简化,外审专家通常为 2-3 位,单轮评审耗时 1-2 个月,修改多为小修(仅需补充少量数据或调整表述),整体流程更紧凑。需注意:部分冷门学科(如古生物学)的四区期刊,因投稿量少、审稿人资源有限,周期可能接近三区期刊。

2. EI 系列:期刊与会议的评审逻辑差异

EI 收录分为期刊(EI Compendex)与会议(EI Conference)两类,二者评审目标不同(期刊侧重成果深度,会议侧重学术交流),导致周期差异悬殊,同时需警惕会议收录的不确定性。

EI 期刊:平均周期 4-8 个月(理工科为主,人文社科类 EI 期刊数量较少,周期与理工科相近)。流程与 SCI 三四区类似,包含初审(1-2 周)、外审(2-3 个月)、修改(1-2 个月)及终审(1 个月);但对创新性要求低于 SCI 期刊,修改轮次较少,80% 以上稿件仅需 1 轮修改即可完成。以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EngineeringEI Compendex 收录)为例,外审阶段若专家无重大异议,通常 1.5-2 个月内返回意见,修改后再审周期约 1 个月。

EI 会议:平均周期 1-3 个月(核心前提是 “EI 稳定收录会议,非稳定收录会议周期可能更短,但风险更高)。会议评审侧重主题相关性与基本学术规范(如格式、逻辑完整性),通常由会议组委会组织 2-3 位领域专家进行快速评审,部分紧急会议(如针对突发研究热点的专题会议)可实现 “1 个月内审完录用。需特别说明:约 20% 的非核心 EI 会议存在 快速录用陷阱”—— 通过缩短评审流程(如仅 1 位专家评审、忽略数据完整性核查)吸引投稿,但近 3 年收录稳定性不足 50%,可能不被部分高校或企业认可。

(二)国内核心期刊:南北核的周期特征与波动

国内核心期刊以北大核心(中文核心,2023 年版目录覆盖 74 个学科)与南大核心(CSSCI,简称 C 刊,2023-2024 年目录覆盖 25 个学科)为标杆,周期受学科属性、期刊稿件量及评审机制影响显著,波动范围大于国际期刊,且同一类型期刊内差异可能较大。

1. 南大核心(C 刊):学科分化显著,人文社科周期偏长

C 刊的审稿周期呈现 学科差异突出的特点,平均周期 6-10 个月,但人文社科类与理工科类周期差距较大,且顶刊与普通刊周期差异明显。

人文社科类 C :顶刊(如《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周期可延长至 1-2 年,普通人文社科 C 刊周期约 8-10 个月。以历史学 C 刊为例,初审需 1-2 周,通过后进入匿名外审(多数采用 双盲评审),外审耗时 3-4 个月;若审稿人对理论框架或史料引用存在争议,需补充评审,单轮评审耗时可超 3 个月。腾讯新闻 2025 年调研显示,15% 的人文社科类 C 刊顶刊因稿件积压严重(年投稿量超 5000 篇,录用率不足 5%),审稿周期已超过 10 个月。

理工科类 C :周期相对可控,平均 6-8 个月(如《计算机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因评审标准更侧重实验数据完整性、方法创新性,评审意见更聚焦技术细节,修改方向明确,减少反复评审;外审阶段通常 2-3 个月内返回意见,修改轮次多为 1 轮,整体周期更稳定。

2. 北大核心:流程简化,周期更稳定但需注意热门刊波动

北大核心期刊评审流程相对精简,平均周期 3-6 个月,且多数期刊会在官网公开审稿节点(如初审、外审时长),但热门学科(如医学、计算机)的北大核心期刊周期可能延长。

典型案例:《农业机械学报》(北大核心 + EI 收录)明确规定:初审 3 个工作日内完成,外审 1-2 个月内审回,修改再审 1 个月内完成,整体流程可追溯,周期偏差不超过 1 个月。

学科差异补充:理工科类北大核心(如机械、电子信息领域)周期普遍 3-5 个月;人文社科类北大核心(如汉语言文学、教育学领域)因评审主观性较强(如对理论阐释的认可度差异),周期可能延长至 6-8 个月;热门学科(如临床医学)的北大核心期刊(如《中国全科医学》)因投稿量激增(年投稿量超 1 万篇),周期可能接近 7 个月。

二、实战时间规划:以 2025 6 月前获取录用通知为例

投稿规划的核心是倒排工期 + 预留缓冲,需充分考虑评审延误(如审稿人临时拒审)、修改补实验(如外审要求补充验证实验)、期刊流程变动(如编辑部调整审稿节奏)等风险因素(通常预留 1-3 个月缓冲期)。以下规划基于 稿件质量达标(符合期刊收稿范围、无重大逻辑漏洞)、无需重大补实验(仅需补充少量数据或调整表述)的前提,若涉及跨学科内容或数据补充,需额外预留 2-3 个月;同时标注不同学科的调整建议。

(一)SCI 一区 / 二区

最晚投稿时间2023 12 月(人文社科类 SCI 二区需提前至 2023 10 月,因周期更长)。

关键节点规划

a.2023 12 月:完成投稿(建议提前 3 个月准备稿件,包括语言润色、格式调整);

b.2024 3-4 月:预期首轮外审意见返回(若逾期 1 个月未收到,可礼貌问询编辑);

c.2024 5-6 月:完成大修并返稿(大修需重点回应专家核心质疑,建议与导师或团队讨论修改方案);

d.2024 8-9 月:通过二轮评审(若需三轮评审,需额外预留 1-2 个月);

e.2025 1-3 月:收到终审与录用通知(生命科学类期刊可能延长至 2025 4 月)。

风险应对:优先选择审稿周期透明的期刊(官网可查近 1 年平均周期);投稿时附 学术亮点摘要100-200 字,提炼研究创新点),加速初审;大修后主动与编辑沟通修改思路,减少再审争议。

(二)SCI 三区 / 四区

最晚投稿时间2024 6 月(交叉学科需提前至 2024 4 月)。

关键节点规划

a.2024 6 月:完成投稿(建议选择有 快速评审通道的期刊,如《Scientific Reports》部分领域);

b.2024 8-9 月:收到外审意见(多为小修,需 1-2 周内完成修改);

c.2024 10 月:完成小修并返稿(小修需严格对标专家意见,避免因细节问题延误);

d.2025 1-4 月:获取录用通知(冷门学科可能延长至 2025 5 月)。

操作建议:投稿前通过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查询期刊 “Average Review Time”;附 数据说明(如实验重复次数、数据可靠性验证方法),减少外审疑问。

(三)EI 期刊

最晚投稿时间2024 5 月(需避开期刊 收稿旺季,通常为 3-4 月、9-10 月,旺季投稿周期可能延长 1 个月)。

关键节点规划

a.2024 5 月:完成投稿(建议选择近 3 EI 收录稳定的期刊,如《IEEE Access》);

b.2024 7-8 月:外审意见返回(多为 1 轮修改,需 1 个月内完成);

c.2024 9 月:完成修改返稿(修改说明需逐条回应专家意见,标注修改位置);

d.2025 2-5 月:收到录用通知(理工科类 EI 期刊周期更稳定,人文社科类可能延长至 2025 6 月,需提前沟通)。

注意事项:关注编辑邮件回复时效(通常 1-2 周内确认收稿),逾期未收到可通过期刊系统查询;避免选择 年发文量超 2000 EI 期刊(可能因稿件量过大延误)。

(四)EI 核心会议

最晚投稿时间2024 12 月(需提前核查会议 “EI 收录历史,至少近 3 年稳定收录,如 IEEE 旗下部分专题会议)。

关键节点规划

a.2024 12 月:完成投稿(避免在截止前 1 周扎堆提交,系统可能卡顿导致延误);

b.2025 1-2 月:收到评审意见并完成修改(会议评审侧重格式与主题匹配度,修改量较小);

c.2025 3-4 月:获取录用通知(若会议需收录至论文集后再送检 EI,需确认 录用通知是否满足单位要求)。

风险提示:避免选择无明确主办单位”“收稿范围过宽的会议;通过 EI Compendex 数据库查询会议近 3 年收录情况,排除 单次收录后停收的会议。

(五)南大核心(C 刊)

最晚投稿时间2024 3 月(人文社科类 C 刊需提前至 2024 1 月,顶刊需提前至 2023 11 月)。

关键节点规划

a.2024 3 月:完成投稿(优先选择 审稿流程公开的期刊,如《经济研究》官网附审稿流程图);

b.2024 6-7 月:外审意见返回(人文社科类多为 双盲评审,周期 3-4 个月;理工科类 2-3 个月);

c.2024 9-10 月:完成修改返稿(人文社科类需重点打磨理论框架,理工科类需补充实验细节);

d.2025 3-5 月:收到录用通知(人文社科类顶刊可能延长至 2025 6 月,需提前与编辑部确认)。

操作建议:投稿前参考中国知网该期刊近 1 文献出版历程,推算审稿周期;人文社科类稿件提前与导师或同行讨论研究视角,减少修改轮次。

(六)北大核心

最晚投稿时间2024 9 月(热门学科如医学、计算机需提前至 2024 7 月)。

关键节点规划

a.2024 9 月:完成投稿(建议选择官网公布 审稿周期统计的期刊,如《农业机械学报》);

b.2024 11-12 月:外审意见返回(多为小修,需 1 个月内完成);

c.2025 1 月:完成修改返稿(修改需严格对标专家意见,避免因 回应不充分导致再审);

d.2025 4-5 月:获取录用通知(人文社科类北大核心可能延长至 2025 6 月,需预留缓冲)。

注意事项:参考目标期刊近 1 录用率(部分期刊在投稿指南中提及),避免投递 录用率低于 5%” 的热门刊(周期可能超预期);修改时附 修改对照表(专家意见 - 修改内容 - 修改位置),加速终审。

三、专业投稿时间管理的 3 个关键技巧

精准的周期认知需搭配科学的时间管理策略,同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与不确定性,才能最大化降低错过节点的风险。以下技巧均基于学术规范,兼顾实用性与严谨性。

(一)投稿前:精准预判周期,避免盲目投递

1.优先核查官方数据,明确适用范围

从期刊官网作者指南(Author Guidelines获取周期信息,注意区分 审稿周期(投稿至录用)与 出刊周期(录用至见刊),如《农业机械学报》明确标注 外审 2 个月内审回,录用后 6-8 个月出刊

国际期刊参考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的 “Average Review Time”,但需注意该数据为 过去 12 个月平均值,可能因学科热点变化波动;

国内期刊通过中国知网查询目标期刊近 1 年文献的 出版历程(部分文献标注 收稿日期”“录用日期),推算实际审稿周期(排除 绿色通道稿件,如专题约稿)。

1.结合同行经验,补充个体差异信息

通过 ResearchGateLinkedIn 联系近 1-2 年在目标期刊发表过论文的作者,问询 真实审稿周期(如是否经历补充评审、修改轮次),但需注意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周期差异;

国内期刊可加入学科核心期刊交流群(如高校科研处组织的群),获取近期投稿反馈(如某期刊是否因换主编调整审稿节奏)。

1.明确需求边界,区分录用通知见刊

评职称、项目结题通常仅需录用通知,但部分单位(如部分高校职称评审)要求 见刊,需额外叠加 出刊周期(核心期刊出刊多需 6-15 个月,如 SCI 顶刊出刊周期约 10-15 个月,北大核心约 6-10 个月);

若需见刊,需在投稿规划中提前预留出刊时间,如 2025 6 月前见刊,SCI 一区期刊需在 2023 9 月前投稿。

(二)投稿中:主动管控进度,减少被动等待

1.设定节点提醒,礼貌跟进进度

根据期刊平均周期,在日历中标注初审结果预期日(如初审 1-2 周,标注投稿后 2 周)、外审意见预期日(如外审 2-3 个月,标注投稿后 3 个月);

逾期 3 周未收到通知,可通过期刊系统或邮件问询编辑,模板参考:尊敬的 XX 编辑您好,我于 X X X 日向贵刊投稿(稿件编号:XXX),主题为《XXX》。目前未收到评审进展通知,想咨询下稿件当前评审阶段及预计反馈时间?若需补充材料,我将尽快提交。感谢您的时间!(避免频繁问询,每 1-2 个月 1 次即可)。

1.高效响应修改,提升再审效率

收到评审意见后,小修(如调整格式、补充少量参考文献)需在 1-2 周内完成,大修(如补充实验、调整研究框架)不超过 1 个月(部分期刊明确要求 3 个月内修回,逾期视为撤稿,需注意 deadline);

撰写修改说明(Response to Reviewers时,需逐条回应专家意见:先引用专家意见(如 “Reviewer 1: 建议补充 XXX 实验以验证结论),再说明修改内容(如 已补充 XXX 实验,数据见附件图 3”),最后标注修改位置(如 修改内容位于正文第 4 章第 2 节,页码 P12”);若对专家意见有异议,需以 学术依据为支撑(如 感谢专家建议,但因 XXX 原因(如实验条件限制、样本可得性),暂无法补充该实验,已通过 XXX 方法(如文献佐证、模拟分析)间接验证结论,详见正文 P13”),避免直接反驳。

(三)风险预案:多期刊布局,严守学术规范

对时间敏感的投稿(如评职称、项目结题),建议采用主投 + 备选策略,同时严格遵守 一稿一投的学术规范,避免学术不端风险。

1.主投与备选期刊的选择逻辑

主投期刊:匹配研究方向与学术目标(如追求影响力选 SCI 二区,追求周期选北大核心);

备选期刊:选择周期更短、录用概率更高的期刊(如主投 SCI 二区,备选 SCI 四区或 EI 期刊;主投 C 刊,备选北大核心),且备选期刊与主投期刊的 收稿范围重叠度不低于 70%”(避免因方向不符被拒)。

1.投递节奏与规范

主投与备选期刊间隔 1-2 个月投递(如 2024 3 月投主投期刊,2024 5 月投备选期刊),避免同时投递;

待主投期刊明确拒稿(以编辑部正式邮件通知为准,而非无反馈)后,再投递备选期刊;若主投期刊进入 修改再审阶段,需暂停备选期刊投递(避免修改后录用导致一稿多投)。

1.极端情况应对

若主投期刊逾期 6 个月未反馈,可先向编辑部发送 撤稿申请(需说明撤稿原因,如 因项目结题时间限制,申请撤稿),待收到撤稿确认后,再投递备选期刊;

若备选期刊也出现延误,可选择开源期刊(如 SCI 开源期刊《PLOS ONE》)或 核心会议(如 EI 核心会议),但需确认单位对开源期刊、会议的认可度。

四、结语:周期管理的本质是认知与规划的动态匹配

核心期刊投稿的时间管理,并非简单的周期叠加,而是对学术评价规则、期刊特性与自身需求的 动态匹配”——SCI 一区的长周期对应的是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但需承担更长的等待风险;EI 会议的短周期适配成果转化的速度,但需警惕收录稳定性;南北核的周期波动则考验对国内学术生态(如学科热点、期刊投稿量)的理解。

对于有明确时间节点要求的科研人而言,焦虑的根源往往是信息不对称规划单一化。与其在 等待评审中被动焦虑,不如在 投稿前做好周期调研(结合官方数据与同行经验)、在 投稿中做好进度管控(主动跟进 + 高效修改)、在 规划时做好风险预案(主投 + 备选)。毕竟,学术成果的价值需要通过 及时发表来体现,而精准的时间管理,正是让成果在 正确的时间被认可的关键。同时需注意:以上周期与规划均为 平均情况,实际投稿中需根据稿件质量、学科差异、期刊变动等因素灵活调整,必要时可咨询高校科研处、期刊编辑部或资深同行,获取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业务介绍
矿业和能源咨询:矿产资源评估、尽职调查、矿业投融资对接、境外矿业营销和销售咨询、大数据分析客户挖掘。
矿产资源评估:是指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包括矿产储量、品位、开采条件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矿产资源的开发价值和潜力。
尽职调查:是指在进行商业交易或投资前对相关企业或项目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确认其真实性、可行性和风险,确保投资方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矿业投融资对接:是指为矿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帮助企业寻找合适的投资方或融资渠道,促成投资交易的达成。
境外矿业营销和销售咨询:是指为矿业企业提供在海外市场进行营销和销售的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升产品销售水平。
大数据分析客户挖掘: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分析方法,对市场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帮助企业发现潜在客户群体,制定营销策略和提升销售效率。
为国内外个业提供地矿与能源产业链的信息服务、投融资项目对接、技术咨询、法律法规咨询等业务。专家顾问来自于加州大学、迈阿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等院与相关科研机构,为海内外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地质矿业和能源咨询服务。
矿业人才猎头:阳光创译发展历时16年,建立了庞大的地质矿业能源人才库,拥有上千名具有海外背景的地质矿业能源专业人才。可为国内企事业单位推荐推荐地质矿业和能源及其它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等高端专业人才。
矿业会展:阳光创译已成功举办多届论坛,对境内外矿业投资企业的发展和转型等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企业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宣传自己的产品,推介自己的品牌、形象,了解本行业最新产品动态和行业

如果您对我们的矿业咨询服务感兴趣或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帮助和解答。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开创矿业领域的新篇章!

人物介绍


北京阳光创译吕国博士


吕国,男,1977 年生,祖籍甘肃敦煌,现工作于北京。北大博士后,北京阳光创译语 言翻译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 Suntrans Consulting LLC CEO ,主要从事矿业能源领域研究以 及相关的同传翻译、矿业咨询和会展工作。

吕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博士期间曾留学于美 国迈阿密大学(Miami University) ,北京大学地质学博士后, 曾兼职于澳大利亚全球最大 的矿业公司必和必拓 (BHP Billiton) 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境外矿产战略研究室。2008 年创立 了北京阳光创译语言翻译有限公司(Suntrans Translation);2011 年创立了美国纽约阳光创译 咨询公司(New York Suntrans Consulting LLC)。矿业翻译及咨询经历遍及 40 多个国家。

吕国参与编译了各国矿业投资指南丛书以及多部地质矿业领域作品,并持续多年为中国 国际矿业大会、加拿大勘探与开发者协会(PDAC)、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铁矿石论坛、 国土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商务部援外培训班等重要会议和论坛提供翻译服务。同时,他也 曾先后赴加拿大、美国、非洲乌干达、卢旺达、埃塞俄比亚、中国香港地区、巴基斯坦、斯 里兰卡、新加坡、法国、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马来西亚、伊朗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 供地质矿业翻译,并参与了许多大型国际矿业项目的收购。截止 2023 年,他组织及主持了 9 届“ 中国国际矿业发展高峰论坛 ”和 5 届“ 中国国际翻译高峰论坛 ”。

学习经历

1. 2012 年 1 月至 2016 年 6 月,北京大学 地球科学与空间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 博士后;

2. 2008 年 8 月-2009 年 12 月,美国迈阿密大学(Miami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生, 地质微生物学方向;

3.2006 年 7 月-2008 年 9 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地质微生物学方向;

4.2006 年-2011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理学博士 学位;

5.2003 年-2006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理学硕 士学位;

6.2001 年-2004 年,兰州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第二本科学历;

7.1996 年-2000 年,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理学学士。

工作经历

1.2008 年 2 月至今,北京阳光创译语言翻译有限公司,董事长、翻译、矿业咨询师;

2.2011 年 5 月至今,美国纽约 Suntrans Consulting LLC.,CEO;

3.2009 年 12 月至 2010 年 5 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境外矿产战略研究室;

4.2006 年 4 月至 2008 年 8 月,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 Billiton), 斑岩铜矿勘查

以及翻译;

5.2000 年 9 月-2003 年 6 月,甘肃敦煌中学, 高中英语教师;

社会兼职

1.2019 年至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2.2018 年至今,中国地质学会,资源产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3.2020 年至今,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矿业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4.2016 年至今,中国翻译协会,翻译培训老师;

5.2016 年 6 月至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文法学院外语系,翻译硕士专业校外导

师;

6.2020 年 12 月至今,担任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长春大 学翻译硕士校外导师;皖西学院外语学院英语教师。

公司介绍

北京阳光创译语言翻译有限公司(Suntrans)成立于 2008 年 2 月。公司总部设立在北京,在美国纽约设有分公司,并在乌干达和巴基斯设有办事处。在董事长吕国博士的带领下,历时15年,阳光创译由最初只有6人的翻译团队发展至今成为拥有50 余名全职管理人员、 1024 名兼职译员和 68 名核心译审人员的专业队伍。

阳光创译是中国领先的专业领域多语服务提供商,是中国专业地质矿业语言服务领军品牌。目前是中国翻译协会成员、中国语言服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和中国矿业联合会全球地质信息共享委员会理事会成员。阳光创译致力于为中国地质、矿业以及石油领域企业国际化和本地化提供整体语言解决方案,主要从语言翻译服务、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三方面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阳光创译的核心定位已经由最初的“阳光创译=矿业翻译”——中国地质矿业翻译领军品牌逐渐延伸扩展成“阳光创译=中国国际矿业服务大平台”,涵盖矿业翻译、矿业会展、矿业咨询、矿业猎头、“一带一路”矿业商会、矿业媒体等国际矿业服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