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翻译出考官喜欢的英文导游词?

对于报考外语导游的考生来说,最难的莫过于导游词。中文导游词一般比较容易找到现成的但外语导游词,一般都没有现成的,往往需要自己根据中文导游词进行翻译。


那么,对于非外语/翻译专业的考生,如何翻译才能做到“信、达、雅”,开口就能惊艳到考官?




下面将以英文导游词为例,从词汇、句子、篇章三大部分,通过13个例子进行详细的拆解,希望能帮到你们。


一、词汇的顺应

汉语和英语词汇有很大的差异,词义不一一对应,词性也不一一对应,汉语是对称性结构,英语是非对称性结构。在翻译英文导游词时,既要顺应英语词义和词性,也要顺应英语的非对称性结构。

(一)词义顺应

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词义相符、词义相异和词义空缺三种情况。翻译英文导游词时,要分别针对这三种情况,作出恰当顺应。

1、词义相同

人类在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有文化共核,不同的语言之间必然存在词义相符的关系,如:高山(mountain)、大海(sea)、森林公园(forest park)、行程(itinerary)、生态旅游(eco-tourism)、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旅游目的地(tourist destination)等。词义相符时,一一对应,很好理解。

但在顺应过程中,要防止“望文生义”,闹出笑话。如:结账台是cashier而不是settle bill desk,门童是doorman而不是door child、服务巾是waiter cloth而不是service towel等。

2、词义相异

一个词往往对应多个指称意义,内涵意义就更丰富了。英文导游词翻译时要正确理解词汇在汉英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差异,顺应英语语境,选择合适词汇,正确传达内涵意义。

例如:

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译文1:Hong Kong is one of the Four Asian Dragons.

译文2:Hong Kong is one of the Four Asian Tigers.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含义,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典型象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亚洲四小龙”喻指这四个国家/地区经济富于活力。

译文1“龙”直译为“dragon”,可是在西方文化里“龙”是“邪恶”的象征,故该句可能被外国游客误解为“香港是亚洲四位魔鬼之一”。译文2用“tiger”取代“dragon”,tiger在英文里有“厉害”及“突出”的意思,所以表层看似“tiger”的意象不同于“dragon”的意象,深层看却顺应了原文“龙”的内涵意义,正确传达了原文的意义。

3、词义空缺

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导致了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在不同语言之间形成词义空缺,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词。英文导游词中文化负载词使用频率高,而文化负载词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在英语中常常找不到对等的词汇。

顺应的方法是采用音译或直译,把汉语里的文化内涵意义移植到英语文化世界中去,如:Confucius(孔子/孔夫子)、Laozi(老子)、Tao Te Ching(《道德经》)、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好久不见(long time no see)等,这些都已经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还有tofu(豆腐)、Peking duck(北京烤鸭)、chow mein(炒面)等,已进入外国人的日常生活用语。

(二)词性相顺

词性本身往往是障碍,翻译时不能死盯着原文的词性,而是要顺应目的语的表达方式,适当地转化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译文通顺流畅,地道可读。汉语动词和形容词突出,英语名词和介词突出。英文导游词翻译中常需要动词转名词、形容词转名词和动词转介词。

1、动词转名词

在扬州逗留的时光是沿着东关古街漫步,是在一家惬意的露天酒吧品尝美酒,是在古运河上休闲地游弋的时光。

Time in Yangzhou is a stroll down the ancient Dongguan street,a taste of wine at a cozy outdoor bar and a leisurely cruise down the ancient Grand Canal.

原文中“漫步”、“品尝”和“游弋”均为动词,汉语动词突出,英语名词突出,所以三个动词分别译为三个名词“stroll”、“taste”和“cruise”,顺应英语表达方式,符合外国游客阅读习惯。

2、形容词转名词

扬州虹桥坊酒店紧挨着瘦西湖,饭店景观宏伟、仿如世外净土,带给您无限舒适享受。

Yangzhou Hongqiao Hotel stands close to the Slender West Lake in a setting that offers guests scenic grandeur,secluded tranquility and unsurpassed com-fort.

原文中“宏伟”、“净”和“舒适”均为形容词,汉语形容词突出,英语名词突出,所以三个形容词分别译为名词“grandeur”、“tranquility”和“comfort”,顺应英语行文习惯,符合外国游客的审美观念。

3、动词转介词

导游带我们参观了长城。

The guide showed us around the Great Wall.

原文中“参观”是动词,汉语动词突出,英语介词突出,所以在译文中翻译为介词“around”,顺应英文的表达习惯,易于为外国游客所接受。

(三)词的非对称性顺应

汉民族崇尚对称美、和谐美,汉语词汇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对称性”。英文导游词倾向使用四字格,两两对应,结构紧凑,音韵协调,意义精辟,读来酣畅淋漓,别具魅力。而英文单词多由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组成,长短不一,不追求对称性。如果按照汉语对称结构直译,外国游客反而觉得重复累赘,不如译为简洁的非对称性结构,符合他们的审美观念。

雅鲁藏布江峡谷,人迹罕至,险峰环绕,蔚为壮观,穿行其间,感受神奇体验。

In the undisturbed Brahmaputra Canyon,protected by spectacular peaks,lies a magical walking experience.

原文集中使用“人迹罕至”、“险峰环绕”、“蔚为壮观”、“穿行其间”和“神奇体验”共五个四字格短语描述“雅鲁藏布江峡谷”,语言优美,语势磅礴,冲击外国游客的感官,使他们顿生向往之心,但如果照直译出,会冗长累赘,反而会使他们失去兴趣,不如顺应英语词汇非对称性结构,分别译为“undis-turbed”、“protected by peaks”、“spectacular”、“walk-ing”和“magical experience”,使译文简洁易懂。


二、句子的顺应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句子结构,汉英两种语言不但主干结构主谓语有差异,主要修饰成分定语和状语差异也较大,英文导游词翻译时需要顺应英语的主谓语及定语和状语。

(一)主语顺应

汉语主语的功能较弱,常常可以省略,成为无主句,意思主要通过语境来判断。而英语的主语功能很强,除祈使句外,一般都有主语,且主谓必须一致。英文导游词重点在于推介景点,而景点不能发出动作,所以常用无主句。翻译成英语时,要顺应英语的表达方式,补充主语。

每当舍身岩畔云雾弥漫,云层中会幻化出一道七色光环,光环中能映出自己的身影,犹如面对明镜。

When standing by the Sacrifice Rock amidst the clouds,lucky visitors will see a seven-color ring of light. They can even see themselves reflected in the light ring just like being in front of a mirror.

原文是一个无主句,主语被省略了。“光环中能映出自己的身影”,谁的身影?通过语境可以推断出应该是“观光者”的身影。翻译时要顺应英语句子结构,添加主语“lucky visitors”。第二句为避免主语重复,使用代词“They”代替。

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差异,汉英使用的主语也有所不同。汉语倾向于使用有灵主语,即有生命的物体做主语,提倡“以人为本”,特别喜欢用人做主语。英语常使用无灵主语,即没有生命的物体做主语,因为西方人更注重客观性,倾向于使用客观事物做主语。英文导游词翻译时常需要把有灵主语转换成无灵主语。

游客们觉得扬州的风景、扬州的人民、扬州的空气,甚至扬州的古建筑都洋溢着生活的安宁与幸福。

A peaceful and happy life is believed to pervade the landscape,the people,the atmosphere,and even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s of Yangzhou.

原文中的宾语“a peaceful and happy life(生活的安宁与幸福)”被提至句首做主语(无灵主语),以突出扬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特点。而原文的主语(有灵主语)“游客”却被省略了,因为该信息不言自明,这种可有可无的信息不符合英语的简洁原则。

(二)谓语顺应

汉语的谓语独立性强,形态不受主语支配;而英语的谓语独立性不强,形态受主语支配。汉英翻译时要顺应英语的时态、语态、语气和搭配等。英文导游词翻译尤其要注意语态和谓语搭配的顺应,汉语主动态常常要译成英语的被动态,动词结构要译成系表结构。

花果山上,经常可以看到猴子出没。

On the Huaguo Mountain,Monkeys are often seen to appear and disappear.

原文是一个主动句,省略了主语,而英语句子一般要有主语,所以翻译时把关键信息“猴子”(花果山的象征)提到句首做主语。此处猴子是受动者,所以谓语译成被动语态。主动句译成被动句,突出景点重要信息,顺应了外国游客的审美习惯。

汉语动词突出,谓语较倾向于使用动宾结构或副词+动词、动词+补语等表达形式,而英语中的谓语除实意动词结构外,还使用大量的系表结构。谓语是用来描述主语的,如果是描写主语发出的一个动作,就用实意动词,如果是描写主语的性质或状态,就用系表结构。

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the Qin Dynasty are famous a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原文中动词词组“被称为”如果直译为动词结构的被动态“is called”的话,外国游客也能理解,但终究会觉得拗口,这是中国式英语;如果顺应英语表达习惯,译为系表结构“are famous as”,更易为外国游客所接受。

(三)定语和状语顺应

定语和状语在汉语中一般习惯前置,而在英语中习惯后置。英语注重尾重,较长的词语和“累赘的成分”一般移至句尾,尤其短语和从句。英语从句的句法位置相对灵活,但表现出一定的后置倾向,而汉语则以从句前置为优势。

对天性守礼的中国人来说,好客是一种神圣的传统。按照习俗,在这个礼仪之邦,人们总是用优雅的欢迎仪式,欢迎远方的客人。

For the Chinese people,who have a natural ten-dency to be courteous,hospitality is something sacred. According to tradition,the visitor is received in the country of the politeness with elegant welcoming ceremonies.

原文中前置定语“天性守礼”翻译成定语从句 “who have a natural tendency to be courteous”并后置;前置状语“在这个礼仪之邦”和“人们总是用优雅的欢迎仪式”分别翻译成介词词组“in the country of the politeness”和“with elegant welcoming ceremonies”,放在句末,做后置状语。符合英语表达方式,便于外国游客理解。

在汉英两种语言句式中,如同时出现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位置也不一样。英语中地点状语在前,时间状语在后。而在汉语中,时间状语在前,地点状语在后。英文导游词翻译时要把时间状语调至地点状语后面。

1982年扬州成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Yangzhou became the first batch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in China in 1982.

原文“1982年”译成时间状语“in 1982”,“中国”译成地点状语“in China”,一并后置,且时间状语“in 1982”移至句末。

三、篇章的顺应

汉语“主观色彩”浓厚,含蓄且大多空灵,具有朦胧美,是一种“模糊”语言,多意合,常用分总结构;而英语“客观意识”突出,偏理性,注重形式和逻辑,用词言简意赅,是一种“清晰”语言,多形合,常用总分结构。英文导游词为吸引外国游客,偏好托物寄情、借景抒情,语言通常过于华丽,翻译时要使用客观简洁的语言,篇章结构上要意合转形合,分总结构转总分结构。

(一)意合转形合

汉语属表意文字,侧重意合,语言组合在外部形态上没有明显标记,而主要依靠意义上的关联来统领。英语侧重形合,在外部形态上有明显标记,具有丰富的形式组合手段,如词形变化、指代词和各种连接词等。英文导游词翻译要顺应英语篇章组合特点,把意合转换成形合。

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When he reached Ji‘ nan and entered the city, there were flowing streams by every house and willow trees by every door,which delighted him even more than the scenery of the south.

原文外部形态上没有明显标记,主要依靠意义关联,属意合。而译文使用“when”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和“which”引导定语从句,将内在逻辑关系显化,意合转形合,顺应英语篇章组合的特点。

(二)分总结构转总分结构

汉语段落一般没有主题句,通常以归纳式方式展开,先阐述论证,结论往往会放在段落末尾,属分总结构。而典型的英语段落像一篇相对独立的小论文,有一个主题,并冠以主题句,常以演绎方式展开,属总分结构。英文导游词翻译时要顺应英语篇章结构,把分总结构转换成总分结构。

汉王的陵墓隋帝的锦帆;唐宋的寺庙明清的园林;历史上的扬州是何等辉煌,何等繁华。

Yangzhou has been brilliant and prosperous in history. Today’s Tourists may trace the places of his-torical interest including Tomb of the King of Han Dy-nasty,brocade sail of Sui Emperor,temple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garden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原文首先提及汉隋唐宋明清六个朝代的古迹遗存,然后总结“历史上的扬州是何等辉煌,何等繁华”,属分总结构。翻译时,该总结性话语被移至句首,变成主题句“Yangzhou has been brilliant and prosperous in history”,突出主题,然后再阐述古迹遗存,分总结构转换成总分结构,顺应英语篇章结构特点。

光创译的核心定位已经由最初的“阳光创译=矿业翻译”——中国地质矿业翻译领军品牌逐渐延伸扩展成“阳光创译=中国国际矿业服务大平台”,涵盖矿业翻译、矿业会展、矿业咨询、矿业猎头、“一带一路”矿业商会、矿业媒体等国际矿业服务板块。

打造中国地质矿业翻译领军品牌。